围绕“中华文化标志城”展开的争论尚未止息,从甘肃传来消息,这个省的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将筹集巨资,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工程和老子文化园,又引来一片争议(见4月9日本版相关报道)。
有网友留言说,感觉就像经济建设中的“大项目”热一样,文化建设中似乎也出现了“大项目”热。
有人质疑:“大项目”就能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吗?有限的“文化钱”是应该优先投向哪些领域?
不能把钱都贴在“塔尖”上
当前,文化的地位得到公认,文化的投入在大幅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各地兴起了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涌现出了国家大剧院等一批代表时代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标志工程。
“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峰顶,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敝泄牧敝飨腈鞑潘担吭降奈囊沾蠹、艺术精英、经典作品,包括国家级的文化艺术机构、设施和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彰显着一个时代文化创造的极致,表现着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实力。国家要对这个攸关国家文化形象与高度的“塔尖”大力投入,养护和加强这个“塔尖”。
“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布局不应是平面的,它应有‘塔尖’、中层和底部三部分组成!狈腈鞑呕胺嬉蛔颊虐亚凇八狻鄙,这也是不应该的。
“当前的文化建设热中,出现了一种不顾实际、互相攀比、贪大求全、追求豪华的倾向,值得反思!敝泄帐蹩萍佳芯克呒豆こ淌︺葡土妓。他在对南方某省建设的40多个剧院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剧院毫无例外地全部采取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用钢总量近1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媲美!便葡土妓,目前的剧院建设均突破两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在互相攀比中盲目扩大,剧场台口从11米长到14米,个别剧场达到了18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剧场的正常使用范围。
专家认为,文化有别于经济建设,“大项目”带动思路不适用于文化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在我们进行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清晰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概念的内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等于“经济大投入”,更不等于“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绝不以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和富丽堂皇的庞大建筑为标志!碧斩缢担幕蠓⒄勾蠓比俚母灸康,是要让全社会都能普遍享受到文化的滋养。
文化建设不能重“名”轻“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显示,近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
“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全国性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得以启动。例如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项目等等,这些工程的实施重心都有意识地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建刚说。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总量逐年减少。其中,县一级以上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数量变动不大,变动明显的主要是文化站,特别是乡镇文化站。2001年乡镇文化站的总量为39348个,到2006年则减少到34593个,6年时间减少近5000个,减少了12%。
文化投入增加了,乡镇文化站却大幅减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可能出在一些地方领导的文化政绩观上,出在文化投入的结构比例上。”有专家这样分析。
“增加文化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更应该关心文化投入的合理使用,学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敝泄嗣翊笱Ы淌诼焦笊剿,在一些地方,文化建设的思路、理念和制度设计等还存在许多误区。在有的地方领导看来,所谓建设,就是要大兴土木。他们更愿意做立竿见影、轰轰烈烈的工作,而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静水流深”的基础工作上。
“把‘大项目’建设视为政绩,为了突出个人业绩,对‘大项目’往往不惜重金,一心要追求炫耀夺目、造型独特的文化设施,不惜血本也要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这种重知名度、轻文化民生的政绩观,是出现奢华之风的根本原因!闫贤良说。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文化“大项目”建设热,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表现出来的“文化冲动”,一些专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制约机制来防范和纠偏。陶东风说:“重大的文化发展规划从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民主商议程序,而且首先需要商议的是是否应该立项的问题,而不是具体实施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职责应该首先是思考和论证该不该建,其次才是如何建!甭焦笊剿,要为文化工程的建设增加必要的审批程序,使得文化工程建设特别是文化发展规划要尊重民意,讲求建设程序的公正、公平、公开。
专家认为,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繁荣,但决不能单靠建设“大项目”来实现,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才是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有限的文化投入应该更多地向底层和低端倾斜,建立文化低保,确保文化温饱,解决文化民生。(记者 李舫)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