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翻开中国人大“年度报告”,看见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梁晓辉)“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翻开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立法领域专家孙宪忠对这一句话感受尤为强烈。
简短的一句话,却在孙宪忠心里分量千斤。十二届全国人大期间,他在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曾向全国人代会提交编纂民法典的议案,为推动中国此后出台首部民法典贡献了力量。
一位代表的建议,化作国家法治进程中实际可感的进步,像孙宪忠一样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的履职,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汇集在人大常委会的年度工作报告中。
在中国,当选人大代表不是当官,也不是政治光环,他们既有本职工作,也有履职工作,可以通过本职工作所体察到的社情民意,由履职工作反映到最高权力机关,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推动力。
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他们履职的重要方式。这些议案和建议一经提交,就会被“登记在册”,经研究转交到各有关部门办理,再就办理情况向代表进行反馈,形成“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流程闭环。
“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宝贵的观察视角和来自各领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在国家治理和政府决策中反映民意?!卑臀髦泄侍庋芯恐行闹魅温弈帷ち炙固讣爸泄娜倘嗣衩裰魇北硎?。
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2282件代表议案、43750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8%。数字折射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感的一面。
中国式民主不仅要求全过程,还要求高质量。仅以人口比例粗算,中国平均约每47万人产生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位代表履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背后数十万人的切身利益。
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一系列提高代表履职水平的工作,包括举办学习班、组织召开座谈会,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等。
过去五年,还有一些好的做法被固定下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常委会联系代表机制更加健全,“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和常委会委员直接联系432名代表”。人大代表被称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一机制,让民意通达的管道更为顺畅。
在中国的民主设计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统一。民众既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反映诉求,也可以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立法,表达或者体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型实践。其间,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致信致电,还可以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顺畅表达自己的意见。
尤其是基层立法联系点,被称为“家门口的立法”。过去,就有过一群中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向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关于未成年人?;しㄐ薅┑囊饧?,最终被采纳到出台的法律中。目前,中国已实现基层立法联系点所有省(区、市)的全覆盖。
立法工作也越来越注重回应和鼓励民众参与,让公民在参与立法中更有“参与感”和“存在感”。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还首次“指名道姓”回应立法中提出建议的公民,以示感谢。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5年来,共有15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109万多人次参与,“有效促进了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而民众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和管理,也不仅仅是立法,还包括监督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高频词可以对此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完)
- 专题:2023全国两会